海鮮池里面放些植物是會對景觀有很大幫助,可殊不知錦鯉和植物很難共存,錦鯉屬鯉科,雜食性魚類,食物范圍很廣,蟲子、植物、小魚、面類等等基本人類能吃的他都吃,所以如果池子有植物的話錦鯉會“淘盆”就是為了吃植物和根系會把泥土翻的哪里都是,造成水色發黃、發黑等具體要看泥土顏色;
雨水一般偏酸性,而很多有害細菌和藻類都是喜歡酸性的,下雨容易引起土塘的赤潮和水泥池子的水色發褐色;
藻類是影響水質透明度比較大的因素,一般水色發綠是綠藻比較多、褐色為褐藻、藍色為藍藻,如果魚池朝陽、池水較淺、溫度偏高都會使藻類迅速增長;
還有一種判斷海鮮池的水質好壞的方法,那就是用自己的鼻子。好的海鮮池水應該是沒有氣味的,或者是略微帶一些淡淡的魚腥味。而當水質散發出臭味、濃烈的行為、酸腐之味的時候,就表示魚缸中的水質已經壞了。除去日常的魚缸,市面上有出現了海鮮暫養,而海鮮暫養池的過濾系統是用水泵提水,水經過冷水機的處理后,再回到下面的層的過濾池中。過濾池中放入珊瑚砂、過濾棉等材料進行過濾。如此循環。
時間長了以后,珊瑚砂表面被污物覆蓋,同時活性炭等物質出現吸附飽和。過濾棉的人工清洗相當麻煩,多數都棄之不用。造成浪費不說,耗費大量人力和材料成本。水質也因濾料失效而變得發黃、渾濁。暫養品種因有毒的氨氮或鹽過高及病菌而。
海鮮池的養殖水中氮磷主要來源于水產生物自身和喂食餌料,餌料產生的氮磷占大部分,魚體產生占小部分。據相關的試驗研究報道,魚類所食的飼料中,大約只有20%~30%的氮能被魚體吸收,其余的則會排入水中,其中氨氮占到40%~90%左右。對磷的研究顯示,飼料中只有15%~30%左右的磷能被水生物利用,其他的都以溶解態和顆粒態存在于水體中。水產生物的殘體、排泄或分泌物中大量含有氮、磷化合物。相關的研究試驗顯示,約51%左右的氮和64%左右的磷終會轉化為廢物排出魚體。而對水產生物的研究發現,水產生物的殘體及衰老或受損的細胞,由于自溶作用而釋放出磷酸鹽,通過微生物的作用而迅速再生為以游離的磷酸鹽離子形態出現的無機磷酸鹽,造成水體氮磷含量的增加。